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28日電(王永樂)日前,央行公布了2019年三季度小額貸款公司(以下簡稱“小貸公司”)統計數據報告,數據顯示,全國小貸公司貸款余額(以下簡稱“小貸余額”)在連降4個季度后首次回升。其中,重慶小貸余額增量以近180億元居首,并創余額歷史新高。
重慶小貸余額創歷史新高
小貸公司是不吸收公眾存款、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公司,因其貸款申請程序簡單,甚至無需抵押擔保,成為將金融活水流向小微經濟體的“毛細血管”,一度被認為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。央行報告顯示,截至2019年9月末,全國共有小貸公司7680家。貸款余額9288億元,前三季度減少257億元。
中新經緯客戶端根據央行報告統計發現,2019年三季度全國小貸余額較前一季度增加47.18億元,該數據曾于2018年三季度至2019年二季度連續4個季度回落,減量依次為41.28億元、171.01億元、278.23億元和31.4億元。
分地區來看,三季度全國共有26個省份小貸余額較上季度回落,其中,四川下降額度最大為25.85億元,浙江緊隨其后為22.04億元。共有5個省份小貸余額較上季度增加,其中,重慶增加額度最大為176.66億元,并達到1673.07億元的歷史新高,也是唯一過千億元的地區。
數據顯示,近年來,重慶小貸公司總量較為平穩,小貸余額自2016年末超過江蘇后,連續三年在31省份中排在首位。
根據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于2017年發布的《重慶市小貸行業發展現狀分析》報告,“重慶小貸公司的監管設立條件較其他地區寬松,且在融資方式、杠桿率、稅收政策等方面具有優惠,當地小貸公司發展迅速,在債券市場的活躍度較高,以小額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增長較快?!?/span>
該報告顯示,在重慶設立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東類型多種多樣,包括阿里、百度、京東、樂視、小米等互聯網龍頭企業,也有海爾、蘇寧、世貿集團等傳統線下大型企業。
吉林小貸公司數量同比遭“腰斬”
公開報道顯示,小貸公司作為金融創新的重要表現之一,于2008年開始試點,并在短期內取得飛速發展,但隨之而來的是,相關違法犯罪案件也呈上升趨勢,尤其是暴力討債催生的非法拘禁案件高發,引發社會高度關注。對此,多地開啟了針對小貸公司的清理整頓工作。
央行數據顯示,截至2019年9月末,全國小貸公司數量年內減少453家,較2018年9月末的8332家減少652家。此前的2016年、2017年及2018年分別減少237家、122家和418家。
分地區來看,今年以來,只有北京和福建兩地小貸公司數量增加,分別僅增加1家。吉林、四川、寧夏等23地數量減少。其中,吉林小貸公司數量下降最為明顯,年內減少219家至269家,同比去年9月末的501家減少46.31%。
此外,2018年12月,湖南印發《關于對部分小額貸款公司取(注)消業務資質的規定》,制定了小貸公司注銷和取消的條件。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會同省市場監管局、安徽銀保監局,加強小額貸款公司、融資擔保公司等“七類”機構監管及市場準入審核,截至今年5月4日,取消6家小額貸款公司業務資格。7月份,江蘇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工作的通知》,重點從審批管理、股東資質、外部融資、實際利率、貸款管理、不良資產清收、業務合作、涉案涉訴八大方面重點排查小貸公司存在的問題。
今年9月份,針對互聯網小貸公司的規范與發展,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表示,已計劃對網絡小額貸款實施差異化監管,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網絡小額貸款監管制度和經營規則,將提高準入門檻,引入分級管理模式,以推動網絡小額貸款從業機構扶優限劣、規范發展。
針對“灰色小貸”屢禁不止現象,《人民日報》曾在題為《小額貸款公司,嚴管才有未來》的報道中援引專家觀點稱,小貸公司定位與其他金融類企業不同,主要在小額、分散、短期的資金需求市場,業務具有高風險、高成本的性質。在傳統銀行貸款等模式外,需要另辟蹊徑,才能更好生存下去。